中国农业大学邱小彬:打造智慧校园,助力科技兴农
“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
以上是2023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的回信。其实在过去十年间,总书记至少有三次关心中国农业大学的建设,也给了在校师生们莫大的鼓舞。
科技小院
用技术创新承载“立地顶天”梦想
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是一种研究生培养与农业科技推广模式。2009年,时任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张福锁带着团队师生走出校园,把课堂和实验室搬到河北曲周的田间地头,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的解决生产实践问题。当地的农民说:“你们把科技带到我们农家小院,不如就叫‘科技小院’。”
从2009年创建第一所科技小院以来,截至2023年科技小院已经在全国农村遍地开花,旨在将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长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解决农业农村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2023年10月,中国农业大学信息化团队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第一个科技小院——白寨科技小院,通过虚拟专网技术对科技小院网络进行重新设计和部署,实现了白寨科技小院网络与校园网“一网融合”,长期驻扎科技小院师生也可以享受到校园网内所有的资源,对解决农业绿色发展以及乡村振兴中所存在问题起到了实质性的帮助。
这也是学校信息化团队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的重要回信精神,切实担负起“强国先强农、农大作先锋”的使命和责任,以现代信息技术更好的支撑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工作,更好的服务科技小院高质量发展。
2个打造+1个打通
用数字化解决智慧校园“最后一公里”
作为中国顶尖的农业院校,中国农业大学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05年的京师大学堂,而如今有着近120年历史的学校也正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和主题教育为契机,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不久前,数字中国万里行团队走进中国农业大学,并邀请在京高校的众多数字化专家学者们共同召开了“高校智能算力平台建设高端研讨会”, 与会专家参观了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展览,探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相关问题。会上,作为东道主的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技术中心主任邱小彬分享了近年来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情况,也才有了文章开头的这一幕。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技术中心主任 邱小彬
“在信息化方面,这几年我们形成了1+4的总体布局,涵盖体制机制、软件、硬件、数据和安全。在‘十四五’规划中,我们学校特别制定了一个信息化专项规划,称之为‘数据综合治理、智慧校园’。我们构建了一个体系、做出两项改动、实现三方面升级的策略。同时,我们将信息技术的作用从支撑保障转变为先导引领,这些转变实际上让我们在参与学校事务规划时更加主动”,在谈到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时候,邱小彬如数家珍。
在中国农业大学的官方可以看到,学校下辖包括农学院、动物医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在内的24个学院与研究中心,加之党政办公室、图书馆、工会、团委等管理服务机构和群团组织,整个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可谓是庞大又复杂,这也对邱小彬的工作开展增加了不少难度。
为了更好解决学校数字化应用的问题,邱小彬及其团队从系统架构的底层设计出发,按照基础建设、服务能力和中台应用能力等三个方面将不同部门的业务进行划分,并通过“一网通办”将其串联起来,打造统一部署、集中化管理的效果。时至今日,“一网通办”平台已经成功覆盖了60多个单位,其中至少40个单位已经实现了自主应用,已构建370项服务,共计4.8万人办事49万次,实现少跑腿113万次。
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在邱小彬看来这只能算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距离他理想的数字化应用还相去甚远。经过系统调研,邱小彬发现各学院对学校服务的利用率不够,同时不少虚拟化服务适用性不够友好,比如盖章等业务也无法实现线上操作。
针对这些应用痛点,在基础设施层面,邱小彬带领团队开发出了一套集约化硬件支撑平台“星云平台”,借助混合云的方式使得不同部门的原有私有云与新建公有云平台实现数据快速迁移。借助SD-WAN等通信技术,师生们可以达到无感知的便捷使用云端数据,同时云上的丰富资源也让他们能够快速适配自身业务与应用,效率大大提升。
除此之外,在私有云层面,网络中心也积极探索信创应用,包括硬件、软件在内的整体解决方案整合到星云平台中,因此获得了一定的认可。
同时,信息化团队为每个学院打造了‘一院一厅’的独立服务平台,使每个学员能够自主管理服务和数据。在邱小彬看来,如果学院没有管理能力和数据沉淀,就无法有效推进信息化服务。
目前,已经有6个学院率先尝试使用“一院一厅”功能,并将其整合在自身的学院网站中。通过轻应用的集成方式,使学院网站不仅提供信息,还能进行办公审核。比如以往让人头疼的“盖章”问题,如今就可以通过可信签批服务实现,这样使得所有需要签批的工作都可以在本地签批完成。目前,中国农业大学实现了电子合同签章和电子签名等功能,打通了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并实施了网络安全责任书的在线签署,使得各学院和部门的领导可以在网上签署这份责任书,成为新基建领域的一个成功案例。
这也正代表了数字化时代高校网络中心的责任与使命。一方面,网络中心为各学院提供了可以自主创建和管理服务的平台;其次,特色的电子签名技术实际上打通了信息化建设的最后一公里;最后,关于混合云的实施也解决了长期存在的资金与资源利用问题。
正如邱小彬在演讲最后所说的:“数据治理可以有新的思路和新的做法、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师生,也使学校以有限的经费和资源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