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数字中国万里行西南华南线游记
8月11日晚,我和曾哥坐上了开往西安的Z43,准备开启#2019数字中国万里行#数据中心之旅的西南和华南线行程。
12日上午到达西安,下车后立刻感受到古都的热度,这也是与去年万里行的一大不同之处。
2018数字中国万里行的主题是“西北偏北”,各家超大规模数据中心都坐落于气候凉爽之处,以求充分利用自然冷源,降低数据中心的能耗。同样是8月份,体感仍十分舒适,俨然一次避暑之旅。纵然在乌兰察布的火山下,录制视频连续两小时暴露在阳光直射中,也只不过是晒伤,而没有“汗出如浆”的经历。
今年我们与国内数据中心领域内的权威组织——中国数据中心专家工作组(CDCC)达成合作,增加了金融数据中心的路线。由于业务性质和行业传统等因素,这些数据中心多位于人口密集的城市核心区域,8月中旬室外30℃+的高温,令我在操纵无人机时吃尽苦头。
回想起来,13日真是此行中我最感舒适的一天,因为全天都在CDCC主办的数据中心科技宣讲万里行(西安站)上担当主持,包括下午举行的数据中心间接蒸发冷却专题技术报告会。
《数据中心间接蒸发冷却技术白皮书》主编签名赠书环节,左为CDCC数据中心专家委员、中数智慧信息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罗志刚
14日上午,我们三人一行乘坐高铁抵达成都。高铁为主、辅以自驾也是2019数字中国万里行带来的一大变化,因为今年分为四个大区,其中西南、华南和华东都有密集的高铁网络,不像去年以广袤的大西北为主,用自驾的方式串起一个个站点更为可行。
高铁不可能走直线,加上500公里+自驾,全程估计又超过4000公里……八千里路云和月,数据中心十日还
原本我们给成都留出了一天半的时间,可以参观3个数据中心。最后决定放弃其中的2个:万国数据成都数据中心一则距离太远(位于郫县附近,就是以豆瓣闻名的那个地方),二则6月数据中心科技宣讲万里行(成都站)CDCC已组织参观过;浩云长盛倒是很近,不巧正赶上国内数一数二的大客户批量入驻,也不能接待。
成都→重庆→贵阳
成都太平洋保险数据中心所在的太平洋保险金融大厦,可谓成都市金融区的拓荒者,四周高楼林立,还有120米的(无人机)限飞高度。不过,比限高和高楼压迫更早来到的,是下午的高温——室外温度约35℃,地面感觉能有50℃。可能是好久不飞了,起飞准备工作有些无序,我的御2(Mavic 2)无人机在地面停留稍久,结果刚一起飞,就报告TF卡写入不能。赶紧降落下来,换上另一张卡,还是同样的结果。无奈之下,格式化了一张卡,终于可以正常写入——但是另一张卡第二天就没有任何问题,怪哉!
成都太平洋保险金融大厦及其数据中心,左右两座风格相同的建筑是腾讯的办公楼
无人机还没怎么飞,机身下部已经有些烫手。再次升空后,很快报告“移动CPU满负荷”,表现为遥控器画面对控制操作的响应迟缓。于是,我需要同时与超过飞行高度的大楼、不能如实反映飞摄状况的遥控器、浑身上下不知都从哪里冒出的汗水搏斗,狼狈至极。
成都太保数据中心面临的挑战,并不比这天下午的我要小。地处金融核心区,成都太保很有先见之明的采用了水冷柴发系统,以降低柴油发电机工作时的噪音,届时只需关闭柴发室的大门即可。周围没有居民楼,每月两次的柴发演练安排在周末和晚上进行,可以进一步减小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机房楼的垂直分区设计,各模块间没有电梯等需要共用的设备,只需简单隔离,便可分阶段进行建设和升级,而不影响其他模块的正常运作。
数据中心右侧远看像集装箱柴发的设备,其实只是柴发的水冷系统
如果说成都太保数据中心是在夹缝中求创新,那么重庆腾讯云数据中心就是此行中最不用担心“邻里关系”的数据中心。因为门前是泰和路,所以得名腾讯重庆泰和数据中心,大布局上属于腾讯西南数据中心,后者还包括周边(租用)的两个运营商数据中心。据未经证实的第三方消息,重庆市大约51%的机柜都被腾讯租走了。
腾讯的自建力度更大:泰和园区占地250亩,总投资100亿人民币,可容纳20万台服务器。目前已经用了150亩地,建成3座楼,包括2座各2.5万平方米的机房楼。这两座机房楼为单层钢结构建筑,优点是建设速度快,而且机房内不需要大量立柱支撑,空间利用率很高。已投产的2号楼有2000+机柜,其中1800个采用腾讯微模块数据中心(TMDC)技术,单机柜可达8KW,能容纳23台2U服务器,也就是基本能将机柜放满,这是我们非常提倡的,真正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方式。
2号楼内辟出一块区域,部署了腾讯第四代数据中心技术——T-Block,采用集装箱体拼接架构和间接蒸发冷却技术,机房里的巡检机器人似乎还存着我上次来访时录下的面部照片。旁边的3号楼已经开始内部施工,全部采用TMDC技术,预计年底能够交付。
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贵州农信)的数据中心堪称此行中最难发现的数据中心,我这个真司机和罗大师这个老司机在楼下转了大半圈,也不能确定数据中心是不是放在了主楼(塔楼)里。只能凭经验判断,不应该放在塔楼里,但具体是在哪儿也说不好,于是放出无人机,变仰视为俯视,方才解开玄机。
事实证明,将数据中心单独放在旁边的裙楼,而不是建在塔楼里,是一个明智的决定,因为塔楼的空间分配对数据中心很不友好,办公区与数据中心杂处也有很多弊端,物理隔离是更好的方案。给我们印象深刻的还有监控大屏上显示的交易总量、应用平均延时等业务信息。交易量数据从0点起累计,不断刷新,看着反映单位时间交易量的曲线不断爬升,好像在亲眼见证整个贵州省在周六的早上逐渐醒来。
贵阳也是此行中气候最为宜人的城市,没有之一,“爽爽贵阳”名不虚传,实在是旅游建设数据中心的好去处。贵阳南部、实际属于安顺的贵安新区,一条街上聚齐了三大运营商的数据中心,我2016年参观过其中的电信贵州信息园,罗大师则参与了该数据中心的设计工作。考虑到打车去贵安新区容易,回来可难,我先去贵阳北站租了辆车,克服了没有想到的困难,遇到了没有想到的基友……总算开车回来接上二位,三人一路开向贵安新区。
你看这个数据中心,它依山而建;占地那是,又大又宽……
贵安新区确实是数据中心的风水宝地,我们在路边看到了建设中的华为数据中心,看起来还会有研发中心相伴相生——据说这么大的园区,并非华为在贵阳布局的全部。一顿耗电猛如虎,无人机将原本储备不多的电池消耗得所剩无几,本想勉力为罗大师拍一张三大运营商数据中心完美同框照,结果再度升空后未及调整好角度,无人机就威胁要原地坠毁,只好赶紧答应它的降落请求。
从南向北,依次是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数据中心园区。只要再给我5分钟的电量,就可以拍几张完美的全景图……
在这唯一没有报告CPU满负荷的日子,却又遭遇了电量不足的危机。耗电和散热是IT类产品的两大痛点,在两个极端——最大型的数据中心,和最小型的移动设备——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我不想喝手磨咖啡,只想要台……P30 Pro?
毕竟是周末啊筒子们,不能一直在路上,或是停下来抬头看天。所幸此地相去青岩古镇不远,趁着尚未日落,赶紧驱车前往,三人逛吃逛吃,品尝了著名的青岩猪脚,感觉自己似乎找回了一丝人性的光辉。
广州深圳两度往返
18日我们坐最早一班动车前往广州,转战华南区。由于19日的安排是上午深圳,下午广州,而数据中心通常都不在公共交通很发达的地方。为了保证中间的顺利衔接,我们再度租车前往,结果赶上了深圳下午“例行公事”般的瓢泼大雨,我一度看不清前面的路,想来也是颇为惊险。
罗大师执导、曾哥前排拍摄的雨中行车视频,上传到朋友圈时选择配乐,自动推荐下雨相关的曲子……对于这种层级的AI应用,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啦
无人机的任务之一是为11月20-21日召开的CDCC十年庆典搜集“最美数据中心”的素材,若要论起风景的优美,广州和深圳这几家数据中心依山傍水,草木丰茂,真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深圳平安观澜数据中心地处平安金融管理学院,目测这栋五层(地上,当然数据中心的层高也要高一些)楼已经是院内最高的建筑。由于建设时间较早,当时国内数据中心采用水冷系统的实践还不多,为保险起见,观澜数据中心采用了水冷+DX的双冷源方案。不过,在整个参观过程中,科技感毫不欠缺,而且不时体现出对上层业务的深刻理解与密切协同。据了解,现在数据中心的9个模块已接近放满,二期工程将部分采用间接蒸发制冷技术,并相应的提高机房的工作温度,以获取更长的自然冷却时间。
中午出太阳,拍照片的光线充足;我站在开阔地,更容易看到无人机的位置……其结果就是比旁边的老师还要湿,我是不是太难了
观澜数据中心西侧的校园内绿草如茵,东侧越过长安标致雪铁龙的厂区,就是著名的深圳观澜湖高尔夫球会,视野原本非常开阔。然而,院墙外一路之隔,后起的3座居民楼打破了这一格局——对景观的影响还在其次,关键是这个意料之外的经适房小区,迫使数据中心为顶楼的冷却塔增设了隔音墙、消音毯和消音罩等设施,也算一段小插曲。
出门在外,还是应该先为自己的行程操心。一路紧赶慢开,终于在下午两点半抵达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的南方电网总部。整个园区看起来有8栋相对独立的建筑,其中3栋内部划出部分区域供数据中心使用,分别是用于电网调度生产的自动化机房、用于电网通信传输的通信机房和用于电网信息化的信息机房,共同点是对数据中心的可靠性要求很高,甚至可以说“主动”高于国家标准。
楼顶的光伏板和楼边的冷却塔,相映成趣
保障电网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自明,这几个数据中心在节能降费上的一系列举措倒是有些出乎我们意料。除了楼顶大面积铺设光伏板,地下的冷站里还有热回收系统,以及融冰制冷——夜间0-8点制冰,白天利用板换从中获取冷源,以平衡三倍左右的峰谷电价,不禁令人感叹“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又是依山而建
随后我们又参观了相距不远的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构成玉如意造型的园区建筑顶部,也铺满了光伏板。以我们在广州停留的这24小时来看,确实艳阳高照,基本没有降雨,不像深圳基本到了下午就要下上几个小时,但从历史天气来看,广州似乎比深圳还要多雨。
如果不考虑左下角原本在拆迁计划中的居民区,中国移动南方基地的整体环境很有校园气息
此地距位列中国移动全国范围内4个集中化超大型数据基地之一的南方基地相去不远,于是20日上午我们又增加了一个打卡的好去处。以我有限的了解来看,南方基地是移动4大基地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也是交通最为便利的——门前还在修着地铁,所以在响应时间和应急人员素质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楼上的“110KV中移动变电站”和地面上的logo,清晰的宣示主权
虽然开工时间甚早(十年差不多是数据中心生命周期的一半了),南方基地的有些举措却颇具预见性——在2012年就拥有了专属的110KV变电站,掌握了数据中心的生命线。
小心心,我看你骨骼清奇,送你个南网的变电站可好?
看过了广州三个依山而建的园区,我和曾哥又驱车杀个回马枪,寻找传说中那个离水不远的数据中心。在东莞松山湖旁边的台湾高科技园,我俩很容易就发现了华为云东莞松山湖数据中心,因为它——配色太不华为了图片
对于在我们眼中有些“小清新”的主体建筑配色,华为内部的评价不一,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希望大家过于关注外表,而忽略了其内涵——包括且不限于:
高度模块化,由160个箱体吊装而成,特别是水力系统的模块化,大大缩短了工期;
工厂预制、现场拼装,施工周期可以短至4个月,成本不高于传统工程式建设方法;
部署了128台单机8KW的达芬奇(AI)服务器,单机柜功率50KW+;
后续将部署间接蒸发制冷技术,进一步缩短建设时间,并自建变电站……
左边三大模块(冷站、机房、柴发)组成的数据中心标记为T1,右边的综合楼标记为T8,意味着还会建设6座这样的数据中心
接下来我们会有专文介绍该数据中心,此处不再剧透——毕竟是游记嘛,其他数据中心的详细资料也都在收集整理中,会结合#2019数字中国万里行#接下来的华东区和京津冀大区行程而得到不同程度的曝光,并在11月召开的2019数据中心年度峰会上为大家展现集大成之作,敬请持续关注!